
胶东在线2月20日讯(记者 许加薇 孙宗顺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)疫情汹涌,勇者逆行,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已经24天的烟台毓璜顶医院呼吸科护师王少琳,在难得的休息时间,写下了这篇句句戳心的“战地日记”。日记里记录着,她对家人的思念、对患者的关爱、对胜利的信心,让我们感受到,没有人生而强大,唯有勇者逆转未来!

2020年的春节,注定不平凡,荆楚大地,疫病四起。在这之前,王少琳从未想过她可以如此勇敢,初一恰逢生日,临危受命,她成了别人口中那个勇敢的人。说不害怕,是假,不然不会在火车上失声而哭;说不担心,也是假,前方战役打响,面对的是未知数量的病人。别人看到的是疫情总数的增加,他们面对的是活生生住院的病人。王少琳说:“没有人生而勇敢,我们是走着走着就勇敢了!”
【王少琳】:
1月28日,我们踏上了援鄂路。来的路上,领导、同事、同学一遍一遍发微信问候,嘱咐保护好自己,所有对前方的未知被问候的温暖暂时充斥着。临行前的壮行,同行138人之间的相互鼓励,让大家悬着的心找到了落脚的地方。
晚上七点多来到武汉机场,偌大的机场,空无一人,我们的到来,让彼时的机场回荡着山东队的回音。
第一次,见到了封城后的武汉,没有硝烟,却无处不显示着战备状态,空气中没有鸭脖的味道,湿冷的空气宣示着自己的冷漠,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,连深吸一口气都变得害怕起来。
我害怕,但我不能退缩。

经过几天的紧张培训,大家相互规范着彼此穿脱防护服,努力做到熟练,避免因为不当的操作增加自己被感染的几率。考核顺利通过让我们对自己多了一份信心。
第一个班次,我们负责的是收诊疑似病人,在这个临时用宿舍改建,不能称之为病房的病房里,我们仔细地划分着清洁区、缓冲区、污染区……生怕由于自己的不小心,把清洁区给污染了。由于分管七层楼的疑似病人,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下一个确诊,我们必须做好消毒,接触一个病人一定要消毒以后再接触另一个。
在这里,我们需要不断安抚病人,因为他们比我更焦虑,大家都在等待咽拭子的结果。这种既想早点看到结果,又害怕看到结果的心情,只有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才可以切身体会。
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爬上爬下七层楼,爬三层就开始窒息、出汗。小时候有过过敏性哮喘,我对这种窒息感特别恐惧,每当这时,我总放慢脚步,让心平静下来,然后又义无反顾的开始工作。我不勇敢,但我在学习着像我的战友那样勇敢。每当在每个楼层看到我的战友,大家竖起大拇指相互鼓励,我就很安心。
每天总有人解除隔离,也总有人确诊,确诊的人会送到大别山救治。在宿舍楼的窗口,我们能看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,那是我们下一步要工作的地方。
大别山医院收治的是新冠确诊病人,我负责的是普通病人。在病房工作,重中之重,便是做好防护,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,防止自己被污染尤为重要。第一次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工作6个小时,最难克服的还是憋气,中间憋气好几次,加上走路后热量散不出去,全部闷在防护服里面,更加重了窒息的感觉。后来慢慢地掌握了技巧,穿上防护服一定要深慢呼吸,一口气尽量吸到肺底,用腹部的力量喘气会好很多。工作时一定不能着急,一定要慢走,和病人交流因为听不懂而尽量大声说话,但这会让口罩哈气更严重。

护理隔离病人过程中,一定要有耐心,尤其要注意心理护理,一个病房的环境还有病人的心情很重要。
记得有一个三人间病房,中间有一个阿姨是病重患者,生活不能自理,有时候用过的卫生纸随地乱扔,满病房环境很差,旁边两个病人心情也变得不好,每次都离那个阿姨很远。每次看到她扔得满地的卫生纸,我都赶紧清扫干净,安慰她,主动问她有什么需要,一小时过来看她好几次,我还和旁边两个病人聊了好久,鼓励他们经常陪她聊聊天,她就是心理压力大,很小心,只要心情好了,她很快可以康复。旁边两个病人听了以后也很理解,她有时候丢的纸,他们都帮忙收拾,而且经常给她讲笑话,有时候在阿姨视频打电话的时候,还和阿姨老伴聊很久。
过了严重的那几天,那个阿姨的病情真的好了很多,高流量撤了,变成鼻导管吸氧,也能下地活动了。现在变成她主动要求打扫卫生,说要锻炼身体,三个人每天都在鼓励彼此快点儿出院。

隔离病房很累,八九个小时不能吃喝,隔离病房又不累,每天看到这些病人出院,心里轻快很多。如果说来之前令我害怕的是这些新冠病人,那么现在让我勇敢的也是他们。他们的积极和乐观,每天痊愈解除隔离的病人,无疑不让我对战胜这场疫病充满了信心。
来之前,我说,我不想做英雄,也不想做逃兵,我按捺住内心的恐惧,因为我有使命在身;现在我说,虽然没有生来的勇者,但是,走着走着,就勇敢了。
责任编辑:栾雪